有關“起跑線”與大學生現(xiàn)狀問題的分析

  教育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有關教育現(xiàn)象的研究也是層出不窮,今天中國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wǎng)老師整理了有關論文,以供教育學在職研究生創(chuàng)作時進行參考。

  大學生(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接受過大學教育而還未完全走進社會的人,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yǎng)的高級專業(yè)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

  摘要:進入21世紀以后,“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提法慢慢被年輕家長及社會各界所重視。伴隨著“再窮不能窮孩子”及“小神童”的炒作,背唐詩、背英語、練書法、學繪畫、學鋼琴等,社會上各種培訓班風起云涌,家長跑得團團轉,孩子苦得哇哇叫,結果如何呢?結合90后大學生的現(xiàn)狀,值得我們冷靜思考。

  關鍵詞:起跑線 90后 教育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提法,源自世紀之交,由當時教育部副部長韋鈺根據(jù)腦研究成果,許多國家都緊急調(diào)整兒童早期發(fā)育政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多年來,這句口號一直深入的影響著中國父母,21世紀初始,各類早教、培訓中心、補習班像雨后春筍般開遍了大街小巷。然而,十多年過去后,許多家長、學者開始意識到了過多、過早開發(fā)孩子所帶來的嚴重后果。90后作為“起跑線”下長大的一代,讓我們看到了諸多問題。

  一、起跑線背后的問題

  90后大學生,正是在起跑線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筆者通過問卷、訪談和大量的跟蹤調(diào)研,整理歸納了以下三點高發(fā)的問題。

  1、自我規(guī)劃能力不足;90后的孩子大都獨生子女,在家人的寵愛和規(guī)劃中成長,很多學生表示,大學之前的學習都是被父母和學校所設計好的,從興趣培養(yǎng)到參加各類輔導班,只要服從便好。來到大學后,這些學生明顯呈現(xiàn)出迷茫、無助的態(tài)勢,對未來沒有規(guī)劃,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僅僅能為自己制定短期計劃,很少作長期規(guī)劃。

  2、個人主義,追求物質(zhì);在一份針對大學生就業(yè)薪酬期望值的調(diào)查表中,有大學生的期望薪酬達到每年20萬左右,可見他們對個人生活水平及自我期待較高,但也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部分學生認為人生必須要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高收入、優(yōu)生活是他們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也有學生則認為理想有,但不必遠大,只求對得起自己和親人朋友。

  3、心理問題高發(fā);缺少了中學階段老師和父母的督促,習慣了課外補習班的學生無法自主學習,成績隨之受到影響,日積月累,自信心受挫。另一方面,在過去的12年學習生涯中,學生一味只記得跑的更快,忽視了與人的交流,進入大學后出現(xiàn)了不少由于交流不暢而引發(fā)過激行為的案例。

  二、導致“起跑線”誤讀的原因

  當年提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韋鈺后來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中國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必須重視早期教育,這是對的。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一個誤區(qū)。然而這個誤區(qū)已經(jīng)被中國萬千父母沿用至今,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個誤讀?

  1、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的不適應

  盡管多年來教育制度在不斷更新,但總體上講還是比較落后,學生在校所學到的知識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而在讀書期間,一些懂才藝、有特長的孩子相對會受到更多青睞,從某種意義上說變相引導了一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學得越多、越早就越會有利于孩子成長。另一方面,國家一直都在致力于為學生減輕負擔,但是,幾乎所有學校在考試之后都會進行名次排序,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這種排序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2、素質(zhì)教育與應試制度的不平衡

  筆者向大學生了解了他們在中學期間的藝術類課程學習情況,令人驚訝的是,95%以上的學生表示在中學期間音、美課程形同虛設,偶爾上課也僅僅是欣賞,大部分時間被主課老師瓜分。只有個別藝術類專業(yè)學生表示中學階段有認真接觸了相關課程。2015年夏天, 5位中國老師“接管”50位英國中學生的新聞傳遍各大媒體,中國老師認為英國學生缺乏雄心、紀律散漫;而英國的學生則認為在中國老師面前他們沒有自尊感,他們的需求不被理解,沒有發(fā)言權,就像一個機器人。我們暫且不論英國學生如何,反觀中國教育,似乎確實缺乏了一點人情味,無論是講課、作業(yè),還是剝奪藝術類課程,老師似乎從來不需要征求學生意見。同時很多地區(qū)的中學都被分為三六九等,一些升學率較高的學校被冠名“重點中學”,家長孩子為了能擠入重點中學而拼盡全力,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我,最后導致學生分布不均、學校優(yōu)劣差距愈加嚴重。而考試也是最終的選擇途經(jīng),在這種時候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致使考試競爭變得越來越激勵,素質(zhì)教育化為空談。

  3、評價體系與個人成長的不平衡

  隨著社會對孩子評價的日益尖銳,導致許多家長都有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心理,比如認為提早讓幼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huán)境,發(fā)展交際能力;讓幼兒進入早教中心能發(fā)展孩子視覺、聽覺各方面能力等。殊不知嬰兒的發(fā)育具有特殊性,他們需要持續(xù)且協(xié)調(diào)一致的關心,而只有陪伴身邊的父母才能如此。過早的將孩子送入早教、幼托機構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育。幼兒時期拼才藝、中學時期拼成績,孩子的一生都一直在與人競賽,而這種競賽遠遠超過了他們心理、身體的成長節(jié)律,容易引起心理扭曲。曾經(jīng)有一個針對學生和家長的調(diào)查,涉及的都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負面情感問題,結果顯示,80%的孩子表達了自己不想在否定聲中長大;31、09%的人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與自己談話;18、05%的孩子對父母否定和貶低自己表示不滿;5、16%的孩子指責父母動不動就威脅自己。不良情緒下的孩子輕則產(chǎn)生厭學情緒,重則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甚至引發(fā)沖突事件。

  “起跑線”的誤讀和異化,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給予了一個高壓、不信任的環(huán)境,家長們互相攀比、學校們互相對比,整個大環(huán)境都在追求分數(shù)、追求上線率。

  東方的愛是成功,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想通過孩子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彌補自己人生“不成功”的缺憾。社會模式下的成功觀也更青睞于橫向比較,將超越定位為幸福的根本。這種成才觀、幸福觀,投射到教育上面,便形成了功利主義色彩。而諸如此類的不平衡,在某種程度上不斷加速著“起跑線”的誤讀,加劇人們對孩子未來的恐慌。只有平衡心態(tài),放緩步伐,從孩子的需求出發(fā)理解“起跑線”,方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趙川平《大學教育改革與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J]. 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2000,(12):62,102

  [2]楊寧《對“起跑線”隱喻的分析及批判》[J].中國教育學刊 2012(06):29-30

  [3]金京澤《韓國科學教育》[M]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 2004,10

  [4]蔡連玉《教育起跑線:理論澄清與實踐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2)3-5

報考資格評估
請?zhí)峁┮韵滦畔?,招生老師會盡快與您聯(lián)系。符合報考條件者為您提供正式的報名表,我們承諾對您的個人信息嚴格保密。

相關文章

0/300
精彩留言

熱門學校

更多

熱門專題

2025年在職研究生報名時間、報名入口、報考條件 2025年上海交通大學在職研究生學費詳解 在職研究生報考條件 非全日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