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同等學力
同等學力關注排名:No.31
門類: 學科: 代碼:
院校:1所院校 簡章:3篇簡章 費用:2.20萬

學位證

結業(yè)證

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獙W中國哲學,這是最好的答案

  有人說,哲學家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尋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貓。

  有點嘲諷的意思,你尋找的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你干什么還要尋找呢?可是人類的思想最珍貴的,就在于不斷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中國有無哲學?最主要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筆者曾簡單調(diào)查問卷一下,結果很令人遺憾,不少人不了解或或了解的一知半解,含混不清??磥砦覀冇斜匾钇鸫a了解一下我們中國哲學的基本常識。面對這一博碩級的話題,筆者這里只是簡單敘述中國古代哲學基本常識,不當之處,留言點評。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中國哲學上榜大家了解多少?西方哲學最主要是研究人和自然的關系,走的也是比較科學理性的研究之路,提倡用科學數(shù)據(jù)為基本的依據(jù),只有實驗才是驗證真理的唯一途徑,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主要代表是先秦哲學。

  中國哲學主要為了更好的研究人和社會的關系,和政治方面也有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其中比較代表性的就是道家思想,主要研究人和自然的關系。儒為骨,道為表,佛守心,法衡行。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給國人耳目一新。胡適以嚴苛、挑剔的態(tài)度,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史料去偽存真,打通了中西兩種學問。最終,使得中國哲學史獲得了煥然一新的生命力。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極強的問題意識寫就,梳理出了中國哲學思想本身的價值所在。他用西方哲學概念重構了中國哲學的重要思想和脈絡發(fā)展,讓中國哲學史真正成為了一門成體系的學問。

  賴蘊慧的《劍橋中國哲學史導論》誕生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面臨重大危機的二十一世紀,以現(xiàn)代的眼光重新審視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創(chuàng)造,致力于把握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將那些歷史經(jīng)驗組成的思想資源,化為我們今天安身立命的智慧。這本書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全球化的語境中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必讀之作。

  01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脈絡

  中國哲學歷史悠久。在殷周哲學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中國哲學形成了具有較高形態(tài)的封建社會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源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guī)律,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倫理觀、認識論和方法論。

  春秋時代,諸子百家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實等為討論的重點,成為中國哲學史上重要的一頁。

  漢初,黃老之學盛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東漢后期,佛教傳入。魏晉南北朝,戰(zhàn)亂紛繁,儒學敗落,佛教傳播,道教體系建立。至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互相批判吸收,又獨立發(fā)展。

  宋朝至元朝時,科學、藝術得到高度發(fā)展,哲學思想達到高峰,儒家吸收釋、道兩家精華蛻變出理學而重新崛起。

  明朝時,王陽明集心學之大成。清朝時,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學術思想。

  中國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講心,道家老子講柔軟心;孔子講仁心;孟子講善心,說人心有四個善端;佛教傳入中國后,講佛心。

  六祖慧能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奠基者,壇經(jīng)是唯一一部由中國人訴說、除佛祖之外被稱為經(jīng)的佛教經(jīng)典(心經(jīng)雖由觀世音所說,但是在佛陀的應許之下進行開示,并得到了佛陀的護念,也被認為屬于佛陀所說)?;勰荛_創(chuàng)的禪宗,

  十六字宗旨就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里講的也是心。等到北宋程灝、陸象山,進一步在心的闡述上往前推進。待到王陽明,集儒道佛三家之大成,創(chuàng)立心學,中國哲學也達到了巔峰。

  02中國古代哲學核心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儒、釋、道三家各自發(fā)展,各有傳承,統(tǒng)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yè)。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斗爭與融合滲透中發(fā)展,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

  歷代也多認為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

  古代中國的宇宙觀以易經(jīng)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以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則以宣揚因果輪回、眾緣唯心的道理與儒道互相輔助而成。“儒門道戶釋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紅蓮白藕青荷葉,心慈性善本同源?!?/p>

  可以說,中國古代哲學大部分都是憑依儒、釋、道建立起來的。

  2.1中國儒學三千年 , 華夏文明的政治文化密碼

  儒學是孔子所創(chuàng)。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fā)展,儒家學說從內(nèi)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與發(fā)展。儒學經(jīng)歷代人不斷補充整改,一直是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

  儒學起源于春秋時期孔子的學說,主張以愛人之心調(diào)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反對苛政。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西漢時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到了宋朝時期,儒學發(fā)展成為理學。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明清時期,早期啟蒙思想產(chǎn)生,儒學又與西方政治學說相結合。

  然而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正像賀麟后來在《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中所說,陳獨秀等人對儒家、孔子的責難,不僅沒有將孔子、儒家打倒,反而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孔子和儒學的意義。

  “后五四時代”新儒學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五四新文化反傳統(tǒng)的回應。這個思潮深刻影響了 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的走向。20世紀末再度掀起國學熱、儒學熱,以及對孔子地位不斷的重新認同。

  正如臺灣曾昭旭先生所說,“一般現(xiàn)代人所認知的以教條道德、家族倫理、父權體制、男性中心、威權統(tǒng)治為特色的儒家,其實是在歷史發(fā)展中被政治化、威權化、俗化的儒家,而并非孔孟儒學的本來面目。

  正宗的儒家、本質(zhì)的儒學,其實是建基于人心的自覺,要體現(xiàn)人存的獨立自由、人際的相知相愛的理想境界的一番生命成長之學。

  2.2道家,復興中國的精神法寶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

  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tǒng)提供了創(chuàng)造力的泉源。

  先秦思想家老子主張“道”是世界的本原,他的思想學說匯成了《道德經(jīng)》一書,經(jīng)莊子的繼承與發(fā)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流派;道家。

  道家是中國主要的三大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的學說為宗旨,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根基和來源,在中國兩千余年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

  道家創(chuàng)始者老子,主張學者應以修身和治國為要。之后莊子綜合各派精華,主張以氣為本,并起心學之開端。秦漢時期,依循“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魏晉時期,人們將《老子》《莊子》《周易》并稱“三玄”,探求世界本原,急劇解放思想。隋唐時期,道教融合佛、儒思想,進入鼎盛時期。宋朝至明朝時期,道學的哲學思辨水平提高,演變出了內(nèi)丹生命哲學和內(nèi)丹生命科學。

  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和諧的道家思想對當代西方人來說是東方傳來的天籟之音,是中國振聾發(fā)聵的軟實力?!兜赖陆?jīng)》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繼承道家傳統(tǒng)不是原地打轉(zhuǎn),而要去偽存真,把古老的道家思想和新時代新實踐結合起來,開創(chuàng)兼容并蓄的新道家。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里的“正”就是堅持理想,“奇”就是創(chuàng)新進取,“無事”就是從容和諧。掌握這三件法寶的中國將不只是世界經(jīng)濟強國,還將是全球精神圣地。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中國學者多數(shù)認為:道家與道教是兩個既相互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習慣上有時也稱道教為道家、黃老。嚴格來說,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詞,始見于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zhàn)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他們在思想理論上都以“道”為最高范疇,主張尊道貴德,效法自然,以清凈無為法則治國修身和處理鬼神信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被稱作道家。

  至于“道教”,則是一種宗教實體。顧名思義,“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說教,或者說就是信奉“道”,通過精神形體的修煉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為一種宗教實體,道教不僅有其獨特的經(jīng)典教義、神仙信仰和儀式活動,而且還有其宗教傳承、教團組織、科戒制度、宗教活動場所。這樣的宗教社團,與早期道家學派顯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們絕不能將之妄加分割。

  2.3佛學,中國化的佛教

  主要有性、相、臺、賢、禪、凈、律、密八宗。在與儒家的關系方面,佛教抱著“客隨主便”的心態(tài),或向儒家靠攏,或用儒家思想闡釋教義,直至深度融合,成為“中國化的佛教”。

  在與道教的關系方面,佛教與道教相互調(diào)和、相資為用。佛教初傳中國時,為了適應漢代社會廣泛流行的黃老道術之風,有意將禪法與道術聯(lián)系起來,善巧方便地以精靈起滅、業(yè)報輪回、安般禪法,分別與谷神不死、善惡承負、吐納之術相配合,所以出現(xiàn)了佛老并祠的現(xiàn)象,佛教也才逐漸為時人所接受。

  總之,佛教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的過程,也是佛教不斷中國化的過程。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東傳進入我國后,因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有很大分歧,致使儒佛沖突以致排佛事件屢有發(fā)生。為了應對文化碰撞,佛教有意做了一些適應性的改造。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逐步結合中國社會歷史的特點,接受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和改造,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稱為“佛學”。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基本教義有: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因果業(yè)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

  佛教在漢朝時傳入中國,以佛經(jīng)翻譯、解說、介紹為主,被看作學道成仙的方術之一。

  隨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佛經(jīng)被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紛紛問世。隋唐時期,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已極為豐富,是佛教的全盛時期。佛教攝取儒、道思想,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論。宋元明清時期的佛教由盛轉(zhuǎn)衰(主要指漢族地區(qū)),佛教與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進一步融合,使之更加中國化。

  03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

  第一是重人生。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fā),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

  第二是重踐履。中國古代哲學家偏重于踐行盡性,履行實踐,特別關注知行關系,即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

  第三是重道德。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zhì)上講可以說是一種道德哲學。

  第四是重和諧。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貫傳統(tǒng)。

  第五是重直覺。中國古代哲學不重視形式上的精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tǒng),而只注重生活的實證或主體的直覺體驗,體驗久久,有所感悟。

  可以說,只有充分了解自身文化中的思想來路,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才能看清自己的去路,不至于迷失在這個由多元文化縱橫交織的世界之網(wǎng)中。

  參考文獻:諸葛文著,讓你受益匪淺的極簡國學

報考資格評估
請?zhí)峁┮韵滦畔ⅲ猩蠋煏M快與您聯(lián)系。符合報考條件者為您提供正式的報名表,我們承諾對您的個人信息嚴格保密。
入學資格測試
已有83177人測試
立即測試